当天,700多名师生齐聚会堂,认真聆听钟南山院士为大家带来的精彩报告。报告会上,钟南山院士以“我的学术人生”为主题,结合科研、临床、教学工作的实践经验,给在座的师生生动地上了一堂为人做事的课。钟南山院士对青年学生寄予厚望,并对学生们提出以下三点新要求:
一、勇于创新
什么是创新?对于这个问题,钟南山院士觉得创新是一种在能够在实际中应用并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科研成果,创新的精髓在于实践,只停留在意识形态或者文字形态的成果不一定是创新。谈起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钟南山院士直言:“当下的学术氛围不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反而有利于培养投机人才。”
钟南山院士引用美国科学家马丁•查尔菲和钱永健提取绿色荧光蛋白,以及罗伯特•爱德华兹开创人类试管授精(IVF)疗法这两个故事来阐明“创新”的内涵。前者是在固有研究基础上进行改造和拓展,后者则是否定过去传统的错误观念,发展新颖的治疗方法,两者都说明了创新源于实践,又最终要运用于实践来进行检验。
“创新应该是发明、发现加上社会、经济效益。创新最根本的是看能否运用到现实中,能否为解决实际问题做出贡献。”钟南山认为,“创新绝不只是发表一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他提出了创新型研究的路径:初级阶段是“始于文献,终于文献”,这只是“创意”;中级阶段是“始于临床,终于临床”,这是“创造”;最高阶段是“始于临床,终于临床,产生效益”,这才称得上“创新”。
二、创新人才需要具备六项基本素质
钟南山院士认为,创新人才需要具备六项基本素质,分别是动力(即追求)、能力(即基本功)、公信力(即诚实)、号召力(即合群)、抗挫力(即坦对失败)、体力(即健康身体)。
三、要做可行的事情
有同学提问“有些大学要求研究生一定要发表SCI论文,才能拿到学位、才能毕业,我认为这是荒谬的。”钟南山院士说:“这种做法助长了急功近利,助长了研究生造假。”他谈到,自己曾带过一位研究生,研究过程中遇到一个阻碍,便主动提出来延长一年学习时间,最后研究做得很好。“对现在研究生同学来说,你们要多找找导师,把研究的方向尽早定下来。再就是,不要去做高不可攀的事情,要做可行的事情。”
最后,报告会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会后,许多同学反映钟南山院士的讲话非常励志,极大地鼓舞了青年学生搞好学业、做好科研,并让大家清醒地意识到在日后的科研学习、工作中如何做到坚持创新,走出自己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