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这几年已经中过四次风,溶栓、取栓的手术都做过好几次,我这把年纪了,好怕再来一次中风,有没有办法可以帮到我?”
80岁的梁婆婆(化名)找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陈爱兰,在讲述病情时表示,曾经在七年间发生四次中风,希望能彻底揪出病根。
心源性血栓
经过一系列的检查,陈爱兰主任发现导致梁婆婆多次中风的心源性血栓来源于左心耳,患者本身患有肥厚型心肌病、房颤等基础疾病,均没有通过规范治疗控制病情,增加了中风发生的概率。
“房颤患者左心耳形成的心源性血栓很不老实,会随着血流流向全身,不及时处理就会有大问题!”陈爱兰主任跟梁婆婆耐心解释,如果不及时消除,血栓有可能被心脏再次“甩”到脑血管引发中风。
因此,陈爱兰主任为她制定了抗凝药物和治疗肥厚型心肌病的用药方案,并再三叮嘱她务必规范用药,以便尽早溶解掉血栓。梁婆婆进行药物治疗后三个月回院复诊,检查发现左心耳内原有的血栓已经完全溶解。尽管中风的祸根暂时消除,但产生心源性血栓的危险因素——肥厚型心肌病、房颤和左心耳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肥厚型心肌病需要终身服药,房颤和左心耳血栓是可以防治的。
“一站式”手术,术后恢复良好
陈爱兰主任带领团队,为梁婆婆进行了心脏导管射频消融和左心耳封堵术,前者是消除房颤发作的源头-肺静脉电位隔离,防止房颤的反复发作,而后者则是要完全堵住左心耳,让血栓无处容身。
陈爱兰主任介绍,“一站式”手术避免了患者接受两次手术的过程和风险,创伤小、恢复快,从根源上减少房颤患者发生心源性脑卒中的病死率及致残率,也降低患者长期抗凝治疗带来的出血风险。
手术顺利完成,复查发现左心耳的封堵器已经完全内皮化,堵住了血栓的“藏身之所”。其后的五年时间里,梁婆婆没有再发生中风,原来的行动不便也得到了很好的康复,生活质量得到很大提升。陈爱兰主任表示,梁婆婆的故事非常典型,是很多心源性血栓患者的缩影。“血栓并不是一直固定在身体某处,它会随着血液跑遍全身,血栓流入脑血管会引起脑卒中,也可能会堵塞心脏冠状动脉引起急性心梗,流入肺部血管可能引起肺栓塞,血栓堵到哪便会导致相应的器官、组织的功能障碍。”因此,不管跑到哪一处,都会给患者造成不小的伤害,尽早处理才能“以绝后患”。
为什么会得心源性血栓呢?
除了前面提到的房颤、左心耳等房性心脏病以外,卵圆孔未闭、瓣膜性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左心室疾病等都是诱发心源性血栓的重要因素。
“对于一些因为器质性心脏问题引起血源性血栓,目前广医一院心血管内科都有相应的微创介入治疗手段。”陈爱兰主任介绍到,卵孔圆未闭封堵术、心脏瓣膜置换术、心脏导管消融术、左心耳封堵术、血栓抽吸支架植入术等不同的器械微创治疗,适用于治疗不同部位的器质性心脏问题。“这些微创介入治疗手段开展成熟,安全性高,而且能从源头上解决心源性血栓的问题,疗效确切。”
长期抗凝治疗谨防出血风险
对于不适合进行介入治疗或者存在血栓高危因素的患者,需要进行长期规范的抗凝治疗。由于抗凝药物有一定的副作用,日常生活中患者和家属都应该特别注意药物的规范使用。陈爱兰主任建议,患者或者家属要注意记录药物使用的种类、时间以及出现的不良反应,观察患者是否出现牙龈出血、大小便颜色形状,判断是否出现异常出血等情况。患者还需要做好血压监测,避免血压升高导致发生出血性脑卒中。
若出现上述异常情况,建议及时就医,由医生判断是否需要调整药物剂量和种类,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
出诊时间:
荔湾区.大坦沙院区
周一下午(心血管内科)、周二上午(房颤中心)、周四上午(心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