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1月第三周星期三是“世界慢阻肺日”。11月13日,由广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共同举办了主题为“防治慢阻肺,为时不晚”的主题讲座及义诊活动。
慢阻肺早期无症状
高危患者应做肺功能检查
在活动中,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表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已经成为继肿瘤、脑血管病之外的第三大致死原因,但由于慢阻肺早期几乎没有症状,因此人们普遍对这个疾病警惕性不高,常常忽略甚至忽视治疗。
钟南山院士说:“慢阻肺和糖尿病等很多慢性疾病一样,早期往往根本没有任何的感觉,但等到有症状的时候,往往组织器官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功能损伤。”
因此,专家建议,对于需要长期暴露在空气污染环境中工作和生活的人,以及有长期主动吸烟或被动吸烟的人,都应该在40岁以后定期进行肺功能检查。
据了解,肺功能检查对于早期检出肺、气道病变,评估疾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评定药物或其它治疗方法的疗效,鉴别呼吸困难的原因,诊断病变部位、评估肺功能对危重病人的监护等方面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说是慢阻肺疾病诊断和评估的“金指标”。
专家建议,对于有高危因素的人,应该每半年做一次肺功能检查,如果发现肺功能在短期内迅速下降,就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及时改变治疗方案,合理用药。
药物治疗需要长期坚持
运动是改善呼吸功能的好方法
慢阻肺是一种慢性疾病,与其它慢性疾病相同的是,它同样需要长期规范的药物控制。
钟南山院士指出,慢阻肺主要分为“稳定期”和“不稳定期”,不少患者在“稳定期”由于症状有所缓解,就觉得疾病情况好转了,或者由于担心长期用药可能存在副作用等原因随意减量或者停药,都是可能诱发慢阻肺发作的重要因素。
“慢阻肺的治疗具有典型的阶梯性特征,长时间规范的治疗,才能令患者的肺功能有质的改善,但如果慢阻肺发作,则会对患者肺功能造成一过性致命打击,而且每发作一次,都要花更长的时间去恢复!”钟南山院士说,“因此,长期治疗的目的不是根治,而是尽量减少慢阻肺发作,或者让它不发作。”
专家同时建议患者,运动对于改善呼吸功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提醒患者应该注意采取科学合理的运动方法。
钟南山院士建议,慢阻肺患者应该避免过于剧烈的运动,而应该选择诸如散步、太极拳这一类运动量较平缓的运动方式。“我们做过临床统计,坚持打太极拳,一年之后患者的呼吸功能和运动功能都有非常大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