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发病率在女性生殖系统肿瘤中,仅次于乳腺癌居第二位,已成为威胁女性生命的主要“杀手”之一。梅艳芳、李媛媛、宋汶霏等明星都是因宫颈癌去世的。虽然比较多的宫颈癌发生在40-55岁这个阶段,但临床上年轻女性发生早期病变的情况也越来越多见。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主任张晓薇教授表示:“宫颈癌筛查是女性预防宫颈癌的关键手段,有性生活的女性都应该养成定期检查的习惯,不要因为年轻就不重视检查。”
HPV是引发宫颈癌的元凶
宫颈癌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而高居女性恶性肿瘤第二位。女人害怕宫颈癌,却不知道引起宫颈癌的根源何在。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主任张晓薇教授介绍,目前已明确,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发生的罪魁祸首。也就是说,没有感染HPV,就不会发生宫颈癌。HPV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性生活,也可通过生殖器官接触不洁用具而感染,比如使用没经消毒的公共坐厕、浴缸等。不少女性以为,只有不洁性生活才会引起HPV感染,其实不然,HPV广泛存在于日常环境中,即使是一对一的性伴关系,也会通过做爱或互相接触而感染HPV。
近年,宫颈癌的发病有年龄前移的趋势,临床中35岁以下的患者越来越多见。究其原因,张晓薇教授说:“现在不少女孩18岁左右就已开始有性生活,有的还有多个性伴侣。性生活开始过早、有多个性伴侣或其男性伴侣本身有多个性伴,都会增加女性感染HPV的危险性。”
那么,是否一旦查出感染了HPV就意味着会得宫颈癌?这个观点是不对的。感染了HPV就像感染了流感病毒一样,只要机体免疫力正常,大多数女性能自动清除病毒,如同感冒的自愈。但有10%-15%的女性会表现为持续感染,这部分人患宫颈癌前病变甚至发展为宫颈癌的风险将明显增加。
宫颈癌癌前病变≠宫颈癌
对于早期宫颈癌的症状,网上有不少错误的描述,如“性生活后出血”、“白带增多或颜色异常”等等。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主任张晓薇教授明确指出:“早期宫颈癌通常没有症状,等到出现分泌物增多、接触性出血等现象时,多半已是中晚期。因此,最好的防治手段莫过于定期做宫颈筛查,包括常规妇科检查、宫颈细胞学检查等。”
不少女性看到自己的验单上蹦出“宫颈癌癌前病变”这一惊悚的病名,当时就吓坏了,觉得自己患上了不治之症。其实大可不必惊慌。宫颈癌的癌前病变又称“宫颈上皮内瘤变”(以下简称CIN)。在癌前病变时期,虽然增生的细胞已有向癌细胞转变的倾向,但尚未成为典型的癌细胞。也就是说,宫颈癌癌前病变≠宫颈癌。
通常,医生会根据患者宫颈上皮细胞的改变程度将CIN分为3级,级别越低,自然消退的可能性就越大。CIN1级患者大部分有自然逆转的机会,只需密切随访或局部物理治疗,如电灼、激光等就已足够,这些治疗都可以在妇科门诊完成。对CIN2级和CIN3级患者,则可通过局部切除法治疗,常用方法有子宫颈电环切除术、子宫颈锥形切除术。通过局部切除病灶,既可保留生育功能,又能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当然,所有宫颈癌前病变患者治疗后一定要定期回医院复查,以防复发。
有性生活后,每年查查宫颈
宫颈癌的发展要经历一个缓慢的过程,从感染HPV到发生宫颈癌癌前病变,再发展成宫颈浸润癌,通常要几年到十几年,这为人们提供了预防筛查和早期治疗的机会。如果在癌前病变时期得到及时诊治,是可以避免病变发展为威胁生命的浸润性癌的。“不过,因为宫颈癌早期无病征,人们又普遍缺乏早筛意识,80%的患者确诊时已是浸润癌,非常可惜。” 张晓薇说。
其实宫颈癌虽然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但也是一种可以预防和治愈的恶性肿瘤。女性朋友们不论多忙,如果有性生活史一年以上,或有性生活史并且年龄在21岁以上,每年都应该去医院做一次宫颈细胞学检查亦即TCT检查,有条件的可以同时做一个宫颈HPV检测。一项仅仅需要花费180元的宫颈TCT检查,就可以及时发现绝大部分的宫颈癌前病变或宫颈癌患者。TCT异常或HPV持续阳性的患者再进一步行电子阴道镜和宫颈活检便可以确定诊断了。宫颈癌前病变包括宫颈原位癌,轻的只需要做一个宫颈物理治疗,最严重的根据年龄切除子宫或宫颈,就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避免发展成晚期宫颈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