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的几位专家特意来到广东肇庆,对一年多前在该院接受双肺移植手术的张伯进行回访。今年63岁的老中医张伯,在接受手术前,需要靠呼吸机才能呼吸,术后一年多之后,他不仅气色红润,每天还可以坚持两次连续四五公里的散步,并出诊为病人治病,更让人意外的是,他还能开车。
该院胸外科主任医师韦兵介绍,该院自2003年至今共开展肺移植80例,最长存活者11年余。很多肺移植患者不但恢复了生活自理能力,还可以重返工作岗位。
目前,广医一院接受肺移植手术患者的5年存活率为40%左右, 3年存活率近60%。而在全球世界范围内,5年存活率已接近50%, 3年存活率在65%~70%之间。这跟我国接受肺移植的患者年龄偏大有很大的关系。
韦兵不无遗憾地指出,中国人对肺移植的总体认识不足,很多病人到最后才决定“博一博”。而到这时,手术风险比较大,预后也相对较差。
病例1:老中医术前靠呼吸机呼吸 术后可出诊能开车
今天63岁的张伯是一名知名中医。早年由于多年的吸烟史,患慢性气管炎10多年,一直没有规范治疗。两年前,病情加重。只要一活动,就会气促,咳嗽、咳痰。几经辗转治疗,仍不见好转。到了前年12月,他的双肺功能纤维化更为严重,转至广医一院呼吸科治疗。经检查诊断为:重症肺炎、呼吸衰竭、特发性肺纤维化。他和家人选择进行肺移植。
韦兵介绍,张伯的配型过程并不顺利。第一次配型不成功,恰逢他的病情急剧加重,在高浓度流量的吸氧情况下,血氧仍然只维持在83%左右,活动后气促加重,血氧低至67%左右,必须转入监护室行气管插管通气治疗。过了几天,他的病情再次加重,血氧饱和度低至75%。即使是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100%的纯氧,他的血氧才维持在80%左右。在十万火急的关头,等来了肺源,可是,配型再次失败。三天后,他终于等到了第三次肺源。配型成功了。
“说起来真不敢想象,手术前我卧床6个月,现在竟可以坚持每天早晚散步,每次可走四五公里了,”张伯告诉记者,他如今起蹲自如,双手也越来越有力量。而且,他自我感觉记忆力和思维都跟从前一样。术后开始试驾手动挡汽车,重新学习入库、定位停车、紧急制动、快速换挡……“紧急制动也没有乏力感,换挡、打方向依然是得心应手。”
除了日常生活恢复了正常外,让张伯最自豪的是,他又可以重新出诊治病了。“现在好多老病号都会来找我,我又能干回老本行了。”他说。
病例2:全球最高龄肺移植患者 术后半年迎82岁大寿
2014年12月20日,对于黄大爷来说却是具有特别的意义。那天正好是他的82岁生日,而且是他接受肺移植手术半年多之后,终于可以不用吸氧、可以自由呼吸的生日。
去年5月,黄大爷因“弥漫性肺纤维化和矽肺”来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入院后一直卧床吸氧治疗,日常生活必须由家人来照料。6月25日,该院何建行教授带领的肺移植团队,历经4个小时的手术,顺利为他施行了肺移植术。术后5个小时,他便拔除了气管插管,意识恢复清晰,次日早晨便可以自行刷牙、漱口。医生来查房时,黄大爷开心地告诉医生:“手术后比手术前呼吸平顺多啦。”
据查证,黄大爷是全球报道可见的最高龄肺移植患者。
转眼间,半年过去了,黄大爷身体逐渐恢复。他的儿子说:“现在我爸爸的日常生活几乎都是他自己完成的。同时,自己可以徒步从1楼爬上5楼,血氧仍保持在正常人的水平,有一次散步去鼎湖山,老人还心血来潮,自己去爬鼎湖山的阶梯,大约持续了30分钟左右,呼吸依然平顺。”
以前“机”(制氧机)不离身的黄大爷,如今生活基本可以自理,无需任何辅助就可以自行登上5层楼。他说,肺移植不仅延续了老人家的生命,更加提高了老人家的生活质量。
单肺移植or双肺移植
远期看双肺移植存活率高10%
“很多患者问,我究竟应该选择单肺移植还是双肺移植呢?”韦兵说,在广医一院十余年来所做80例手术中,前5年,由于技术发展的局限性,为稳妥起见,主要以单肺移植手术为主。近年来,主要以双肺移植为主,占60%以上。
他认为,选择单肺移植还是双肺移植,一是要看病情,看病人的自体肺的功能怎样。“自体肺当然越多越好。”二要看年龄,老年人双肺移植风险大一些。
韦兵说,从远期效果来看,双肺移植比单肺移植的存活率高10%。但由于中国接受肺移植的患者年龄都比较大,因此,会倾向单肺移植。而符合肺移植医学指征的年轻患者,如果需要双肺移植,就尽量选择双肺移植。
专家呼吁:
符合移植指征的尽早做手术
韦兵介绍,在广医一院十年来的80例手术中, 患者5年存活率在40%左右; 3年存活率近60%。
“在器官移植领域中,相对肝、肾等器官移植,肺移植的存活期要低得多。”他说,这跟肺器官是开放性器官,每分每秒都有可能接触病原体,容易感染不无关系。
而在全球世界范围内,肺移植患者的5年存活率是近50%, 3年存活率在65%~70%之间。与之比较,我国的肺移植存活率也是偏低的。究其原因,韦兵分析,主要我国接受肺移植的患者年龄大多偏大,多在70~80岁之间。
“老人的机体恢复相对比较慢,而且手术风险较大,预后也比较差。”他说,在我国,对肺移植的科普力度不够,人们对肺移植的总体认识不足,很多病人走到最后才做出选择,不少患者更是上了呼吸机之后才决定“博一博”,选择做肺移植手术,“而这时,其他器官的机能也已经大大下降了。手术效果自然也就差了。而发达国家,会提早进行筛查,让需要做肺移植的患者及早接受手术。”
韦兵呼吁,符合做肺移植手术指征的患者,在经过专家的评估后,应尽早做肺移植手术,别等最后才“博一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