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调查显示,我国80岁以上老人
●公众认知度低,常把老年痴呆症早期症状误当“记性差”、“脾气坏”
●有专家认为“空巢老人”更易得老年痴呆症
●画钟试验,帮你测测家中老人是否出现痴呆早期症状
世界老年痴呆日
专题
星期三下午,刘丽珍带着83岁的老母亲到广医一院记忆障碍门诊复诊。刘丽珍今年53岁,看上去比同龄人起码苍老5年。自从母亲3年前被诊断为老年痴呆症,这个“变得像孩子一样的老人”就成了刘丽珍生活的圆心。“每天要照顾她的吃喝拉撒,要时刻盯着她提防她溜出家门,她还经常半夜三更起床,一个个房间敲门,直到把全家人都‘敲醒’……这样的生活,真不是人过的。”
事实上在中国,像刘丽珍母亲这样的老年痴呆症患者有500多万,而且新发病例每年还会增加约30万。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这个疾病,世界老年痴呆协会将每年的9月21日定为“世界老年痴呆日”。
“患者刚开始会出现记忆力减退、认知能力障碍,如不及时干预,他们的情况会日益严重,最后的结局就是丧失所有生活功能。”广医一院神经内科主任邵明告诉记者,老年痴呆症不仅给老人,更给老人所在的家庭带来严重的困扰和负担,更让不少老年痴呆症的家属也出现了心理障碍。
医学指导/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主任邵明、主治医师、医学博士吴宜娟
文/记者黎蘅 通讯员戴丽娟
现象:
慈祥老教授变成“保姆终结者”
今年78岁的赵奶奶是某高校的退休教授,待人和蔼、宽容,常年和儿子一家生活,非常融洽。然而在最近的半年时间里,家人却觉得赵奶奶仿佛变了个人,变得挑剔、自私,甚至有点不可理喻。“我们背地里给奶奶取了个花名叫‘保姆终结者’。”赵奶奶的儿子邓先生告诉记者,因为半年里,家里先后换了五个保姆,都是被奶奶赶跑的。“我们每次请了新保姆回家,没过几天奶奶就会投诉保姆‘不煮饭给她吃’、‘偷她的钱和衣服’、‘骂她’,甚至有一次还说‘保姆勾引爷爷’。”邓先生说,开始的时候全家人都认为肯定是保姆有问题,于是只要奶奶一投诉,他们就换人。然而当换第五个保姆的时候,家人开始觉得不妥了,因为这个保姆曾经在一个亲戚家工作过,也是照顾老人,口碑非常好,但来了第三天,奶奶就说保姆“打她”、“不给她吃饭”……
“我们这时才回想起来,奶奶最近真的像变了个人似的,不仅对保姆,即使对家人也是诸多挑剔,动不动就发脾气,以前非常疼爱孙子的她,最近还经常和小孩子怄气。”于是,家人先是带着赵奶奶到医院求诊。在神经内科专设的老年记忆障碍门诊里,医生详细了解了赵奶奶的病史,给她做了量表测试,并让她做了脑部的MR,最后确诊为老年痴呆症。
“赵奶奶是我们收治的一个非常典型的病例,她从一个宽容、和蔼的老人变得不可理喻,其实就是老年痴呆症一个非常重要的早期症状——人格和情绪的改变。在此基础上,我们结合量表的评估,加上MR的结果提示,她出现了脑萎缩,综合这些因素,已经符合了老年痴呆症的诊断。” 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主任邵明说。
数字:
我国老年痴呆症
发病人数超过500万
据统计,现在世界上有2400万痴呆患者。在我国,老年痴呆症的患病人数达500多万,而且每年还有30万的新发病例。
据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老年记忆障碍门诊的吴宜娟主治医师介绍,在各种可以引起老年痴呆的疾病中,阿尔茨海默病是排在第一位的原因,比例达到60%。这种病多见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其发病率也会越来越高。75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为8.26%,80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则达到了11.4%,“也就是说,在80岁以上的老人中,几乎每10个人就有一个老年痴呆患者,这个发病率是相当高的。”邵明说。
病因:
尚不明确
或与“空巢”有关
据广东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痴呆学组副组长、广医二院主任医师王延平介绍,老年性痴呆是一种由于脑细胞受损害而导致的慢性、进行性脑部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记忆力、日常生活能力等方面的障碍,并呈进行性加重,直到最后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王延平分析说,在她接诊的老年性痴呆患者中,约有一半是独居的“空巢老人”。
“虽然老年性痴呆的确切病因还未明确,但空巢老人孤独、空虚,缺乏可以交流的对象,大脑活动能力逐渐下降,所以可能会比其他老人更容易患老年性痴呆。”邵明说。
困局:
认知不足 早期发现少
和老年痴呆症发病来势汹汹相比,治疗上的困局更让临床医生感到忧虑。“最大的问题是公众对这种疾病认知的严重缺乏。”吴宜娟告诉记者,在他们门诊收治的老年痴呆症初诊病人中,能早期前来就诊的寥寥无几,都是出现了很严重的症状,例如不认得家里人、外出后迷路,甚至不会穿衣、吃饭了才来看病,而且都是在其他科兜兜转转最后才知道要看专科。
据吴宜娟介绍,老年痴呆症的早期发现非常重要,这些症状包括老人记忆力的障碍,尤其是近的事情很容易忘记;经常发生丢三落四的情况,例如煮饭忘记放米、出门忘记关火,手里拿着钥匙却到处找等;严重一点的会出现说不出今天是几月几日,叫不出家人的名字。“这些线索很多,但能够被家人或者患者自己意识到有问题的却很少,在中国人的观念里,人老了,出现上述的现象很正常,不就是记性差点嘛,根本不会联想到这是疾病的信号。”有统计表明,我国早期就诊的老年痴呆症病例只有14%。
不仅如此,很多中国老人对“老年痴呆症”这一诊断非常抗拒,“他们不愿意相信自己得了这样的病,而且把这种病与精神病混为一谈。”正是为了照顾患者们的这种情绪,广州不少医院的老年痴呆症专科如今都改名为“阿尔茨海默病门诊”或“老年记忆障碍门诊”。
治疗费用高 病人负担重
治疗费用也是导致一些痴呆症老人耽误治疗或中断治疗的原因之一。邵明告诉记者,目前治疗老年痴呆症的费用每月最少要1000元,虽然很多药物已经进入了医保目录,而且该病也被列入了医保慢病门诊,但患者能从医保统筹基金中获得的补助每月只有150元,其余费用都要直接从医保卡中支付。“这对于很多老人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八成患者家属出现情绪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得了老年痴呆症,最痛苦的不是患者,因为随着疾病的进展,他们的思维会变得‘返老还童’,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他们都没什么感觉,最苦的其实是照料他们的家属。”在医生们接触的众多照料老年痴呆症患者的家属中,八成以上的人有不同程度的情绪障碍,有的人甚至患上了抑郁和焦虑症。“累仅仅是其中一个原因,关键是那种无法沟通和看不到希望的感觉,让很多家属深感绝望。”
出路:
早发现早治疗
延缓疾病进展
在老年性痴呆尚难以预防的今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对抗老年性痴呆最好的办法。专家指出,接受规范的治疗可以使老年性痴呆症患者的症状得到有效控制,虽然还是无法治愈该病,但可以延迟他们行为异常、丧失生活能力的时间。
因此专家们强调,老年痴呆的诊治要点是早期诊断加积极治疗,这样才能有效减缓病人功能衰退的进程,改善病人日常生活能力,帮助患者更长时间保持自我,改善患者长期预后,同时减少家人的护理负担。吴宜娟说,有医学研究人员做过这样的对比,把老年痴呆症患者分为两组,一组接受规范的治疗,另一组不接受任何治疗,一年后同时让这两组老人接受一个满分为30分的量表测试。结果发现,接受治疗组老人的得分只下降1~2分,而没有接受治疗的老人,则下降了4~6分,也就是说疾病的进展会快很多。
警惕:
阿尔茨海默病
十大危险信号
一、 记忆力日渐衰退,影响日常起居活动。
二、 处理熟悉的事情出现困难,难以胜任日常家务:如不知道穿衣服的次序、做饭菜的步骤。
三、 语言表达出现困难。
四、对时间、地点及人物日渐感到混淆:不记得今天几号、星期几,自己在哪个省份。
五、判断力日渐减退:烈日下穿着棉袄,寒冬时却穿薄衣。
六、 理解力或合理安排事物的能力下降跟不上他人交谈的思路,或不能按时支付各种账单。
七、常把东西乱放在不适当的地方,例如将熨斗放进洗衣机,将电吹风放进冰箱。
八、情绪表现不稳及行为较前显得异常:情绪大起大落、喜怒无常。
九、性格出现转变:变得多疑、自私、挑剔、淡漠、焦虑或粗暴等。
十、失去做事的主动性:终日消磨时日,对以前的爱好也没有兴趣。
阿尔茨海默病小测试:
如果你怀疑家里的老人可能出现了阿尔茨海默病,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小测试对他们进行评估,这个测试在医学上叫做“画钟试验”:
让老人画钟,把时钟上的数字逐个写出来,然后告诉老人一个时间,例如12:05,让老人画出时针和分针把这个时间标记出来。
正常的老人可以顺利完成,如果老人不能画出圆圈,无法完整地把12个时间数字写出来,或者无法把数字写在正确的位置上,以及不能准确地用时针和分针标记时间,那么无论出现上述任何情况中的一种,都应该警惕老人的认知能力可能出现了问题,而恰恰是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症)的早期信号,应带老人到正规医院的神经内科或其他相关专科做进一步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