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睡眠研究会调查显示,中老年人是睡眠质量低下的主要人群。但相当一部分人只关注睡眠障碍本身或躯体化疾病带来的影响,却忽视了隐藏在失眠背后的心理问题。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余金龙表示,失眠问题更多是由心理疾病造成,正确认识潜在的心理疾患,寻求心理治疗与自我调节是解决失眠问题的关键。
失眠背后是心理问题
失眠的症状有多种,包括入睡困难、睡眠浅(睡眠中有微小的声音也能听见)、梦多、早醒、睡眠感缺失(入睡了但感觉没有睡着)等。渐入寒冬,日照减少,人们的情绪波动较大,是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高发期,而失眠正是这些心理疾病的特征之一。余主任表示,自入冬以来,到门诊看失眠的病人就达到60%以上,其中不乏中老年人的身影,值得注意的是,这类人群常伴有抑郁、焦虑情绪等心理问题。余主任提醒,若失眠时间有两周以上,失眠已经给生活带来不良影响,感觉睡眠时间明显比平时减少了,就要考虑到心理科就诊了。而以上症状持续时间为两个月左右就是慢性失眠了,这时很可能是一些心理疾病在“作怪”。
退休前后易受失眠困扰
事实上,因心理疾病而导致失眠的例子在中老年人群中并不少见。59岁的老张是某银行的行长,最近两个星期总是感到不明的烦躁,晚上难以入睡,甚至彻夜未眠。焦躁不安的情绪加上失眠的困扰已严重影响到老张的生活和工作,在家人的陪伴下,老张最终向心理医生求助,经诊断发现,老张患有躁狂症。失眠问题同样困扰着53岁的王阿姨,其女儿提议她到心理科就诊。王阿姨就纳闷了,“我平时都是一个开朗的人,会有什么心理疾病呢!”然而当她跟医生聊天时,一向平静的她竟然大哭起来,经医生诊断,王阿姨是抑郁症导致了失眠。
“退休前后是失眠的高峰期,因为很多人会感觉退休后与社会脱轨,焦虑感增多,加上作息没有规律了,就会患有抑郁症或焦虑症等心理疾病,带来失眠的困扰。而失眠不仅会影响情绪和生活,还会引发多种疾病,例如高血压等。”余主任强调,中老年人需警惕失眠的症状,若患有焦虑症,会表现为入睡困难,而抑郁症的患者则会容易早醒。
失眠不要乱吃安眠药
应以自我调节为主
面对失眠,很多人会感到焦虑和恐惧,这会使得大脑更加兴奋,就更加难以入睡了。余主任表示,要改善睡眠质量问题,除了要准确找出失眠背后的原因外,最重要的是进行生活规律的调整。他提出了9点建议:(1)晚上不要睡太早,10点半到12点之间入睡最佳;(2)有了睡意才上床睡觉;(3)不要在床上看电视;(4)不要逼自己睡觉,要顺其自然,否则会适得其反;(5)早上要准时起床,若睡懒觉会使得生物钟紊乱,容易引起失眠;(6)不能补眠,若补眠会把第二天的睡眠时间用掉,容易引起恶性循环;(7)了解睡眠的规律:只要躺下了,眼睛闭上,大脑就会当作是睡觉了,因此不必为没有进入熟睡期而感到焦虑;(8)中午要休息,时间为30~45分钟适宜;(9)白天不能打瞌睡,要打醒精神,因为打5分钟瞌睡相当于睡了一觉,使得晚上更睡不好了。
除了生活规律的调节外,病情严重的患者还要进行药物治疗。但余主任提醒,患者千万不要因为害怕睡不着而乱吃安眠药,一定要在医生的建议下才使用,否则会带来“难治性失眠”等严重后果。“如今市面上有一些治疗失眠的中成药,吃了会很快入睡,这些中成药里就很可能有安眠药成分了。还有一些治疗失眠的药物会产生依赖性,一开始吃了之后会睡得很好,但后来越吃越多,停药后会反弹,若中老年人自行购买使用,会出现很严重的后果。”余主任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