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兔fm入口_ysl86水蜜桃官方官网_已满i7点此进入i3

  • 医院微信服务号
    (支持预约挂号、交费等)

  • 广医一院微信订阅号

  • 呼研所微信订阅号

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媒体报道

【羊城晚报】钟南山:真正换位,替患者着想

2014-09-16 00:00 编辑:医院办公室 阅读次数:2898

见到钟南山,是在一个周一上午的11时一刻,上一分钟还在开会的他,选择近午时分接受采访。78岁的他大步流星走进采访室,短短一个半小时的交谈,他给记者的印象是反应敏捷、谈吐清晰、逻辑严密。2003年坚持在抗击非典第一线且敢说真话的他,不仅是全国著名的呼吸病治疗权威,更是一位尽心尽责的医者。半个世纪以来,他几十年如一日地专注于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和研究。以一个医者的胸怀、高超的医术赢得医学界同行的尊重,同时收获“粉丝”无数。在刚刚过去的教师节,虽然远在异国开会,他仍收获无数学生以及患者的感激信息。

怎样才能成为一名患者喜爱的好医生?如何才能赢得病人的信任与厚爱?医者生涯带给他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且听钟南山院士娓娓道来。

名言名句

“虽然现在老是说医患关系紧张,医生也老是被指责,但就我自己的体会,觉得大多数病人对医生都很尊重。而医生在为患者的诊治过程中能获得很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多数医生通过努力和付出得到病人认可和感激,是目前医生们从医的一个非常大的动力。”

钟南山院士简介

钟南山,呼吸内科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荣誉所长、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呼吸疾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是我国支气管、哮喘、重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如SARS、新型流感等)防治的领军人物。

上世纪70年代,钟南山即开始了对慢阻肺的系统研究,先后主持国家973、863、“十五”“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及WHO GOLD委员会全球协作课题等重大课题十余项。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在国家级杂志上发表论文200多篇;出版了《哮喘:从基础到临床》、《内科学》(全国统编教材)、《呼吸病学》等17部专著;获得发明专利38项,实用新型29项。先后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励20余项。2007年成功获得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立项,2013年牵头组建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好医生必须:

慈悲为怀

换位替患者着想

如何才能做一位深受患者欢迎的好医生?

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

这是长眠在纽约东北部的撒拉纳克湖畔的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译文是“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

这也是钟院士五十余年从医之路的体会。他说:“好医生最重要有两点,一方面要充分了解病人的心理和需求,换位思考,真正想办法帮他们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要充分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做好专科之外的全科医生,对病人病情全面了解。替病人看好病,包括心病和身病,而不能只盯着看病的器官。”

在钟南山的诊室里,慕名前来求医的病人来自全国各地。钟院士说,医生与病人关系名义上是平等的,但实际上患者处于弱者的地位,医生跟病人是主动和被动、求与被求的关系、处方与服从的关系,如果单纯从医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不容易想到病人心里,所以当医生的一定要学会换位思考。

他说,每一位到医院来看病的患者,尤其是久治不愈的患者,都对医生怀着极大的期待,抱有很迫切的心情。他们挂我的号要三百元,排队的时间也很长!这类病人大多看了多家医院,花了很多钱病仍然没治好,所以我不单要帮病人解决本专业的疾病,还要想办法找其他科室的医生帮病人解决其他问题。有这种迫切心情,就不会只是应付病人,这也是为什么我有时会找很多医生替病人会诊的缘故,因为有的问题我自己解决不了,我要想办法帮病人解决问题,要把患者当家里人。正是这样的信念,让钟院士的不少患者体会到“胜似父母心”的医者之风,绝大多数病人期盼而来,满意而归。

钟院士坦言,与病人充分地交流,对病情深入了解,这点不少医生很难做到,不是不想做,而是有很多客观条件限制,因为很多普通的医生或专家出一次门诊往往要看几十个病人,一个人只能看几分钟。

学无止境:我从来不怕说自己不会!

“前天晚上我们接了一个重症病人,我第二天周日一早赶回医院ICU看他!”钟院士透露。每天早上8点半准时回院,工作到晚上7点后才离开,这是他基本的工作安排。只要人在广州,他就会坚持参加每周三上午的“院士大查房”、周四下午的院士门诊,风雨不改。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医学专家,钟院士的谦逊令人佩服。一些外院甚至外省转来的疑难杂症患者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呼吸内科有个每周三大查房的传统,当天上午9点,钟院士会亲自到病床边向病人问病史,十点钟后,医生集中到30楼的学术报告厅进行病例讨论。

钟院士透露,在住院的重症病人里,起码有三分之一根本不是呼吸系统疾病,而是其他问题所导致的呼吸系统问题,治病必须先解决原发病,这就需要各学科的专家协同作战。

讨论经常到中午1点才结束。日积月累,钟院士说自己也慢慢从专科医生变成了全科医生,给患者看呼吸系统疾病时候,也能看出病人血糖、血压、心脏及身体其他方面的一些问题。他坦承,从医多年最深的体会是:要不断学习,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否则就会跟不上。“我从来不怕说自己不会!”他说。

最大的快乐:救人成功带来的满足感

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在医学临床一线,钟院士无数次遇到提升的机会,或升官或从政,但统统没能令他心动。医生工作起来忘我的辛苦众所皆知,是什么支撑他坚持一线不忍放弃?

钟南山说:“医生治病救人成功的时候,那种快乐和满足感真的无法形容,我很享受这种感觉。在非典时期特别能体会,那时每天到医院,看到年轻的值班医生熬夜熬得脸都发青了,眼眶有黑眼圈,但他们的脸上仍然是笑意,因为经过一晚的努力,病人终于挺过来了,努力没有白费。”当医生的那种精神满足感,只有我们圈中人才能体会。

医生是否付出了真心,绝大多数患者其实是感受得到的。钟院士说,从业超过五十年,深深体会到大部分的患者都懂得感恩。有一位后来因肺癌去世的患者,他的妻子在办好后事后,还专门来请钟院士吃饭,只为了感谢他在患者生前治疗时的精心照顾;而另一位丈夫已经去世快20年的患者的太太,每年中秋和春节都要送来月饼或问候,只是因为感激当年钟院士的全力救治令其丈夫的生命得以延长。

好医生必须:

既懂专科知识又有全科知识

一个真正的好医生不能只在自己领域上做得好,还应具备全科医生的知识。钟院士特别强调这一点,他说:“好医生在业务上要一专多能,在自己的专长上必须有全面的基本知识。”他认为,现代医学的发展,令大医院的分科越来越细,医生往往专注某一方面,在某一领域水平很强,但一旦超出这一专科,甚至对其他科一些基础的医学内容也显得无知。

他举例说,曾经诊治过一位严重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病人反复发作,每年要住院四五次,每次住院都要花费十几二十万元人民币。由于其症状多是发烧、轻度气促,按一般的常规,医生很自然就诊断为慢阻肺急性发作。但详细询问却发现,他的病又不太像慢阻肺,于是给他做了心电图,发现其有明显心肌缺血,于是,马上找心内科专家会诊,给病人做了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其冠状动脉狭窄,其中一支堵了90%,给他放入支架后,病人气促表现明显改善,烧也退下来了。

“所以只做好专科医生是不够的,不能光看某一科某一器官,而要看病人的整体。”

保持年轻的秘笈:

运动培养我力争上游的精神和充沛的精力

办公室中,侃侃而谈的钟院士看起来完全不像一位78岁的老人,在洒满阳光的办公室里,显眼的位置上还挂着一张钟南山突破防线上篮的照片,那一年他68岁。是锻炼给了他健康的体魄。时至今日,他的床头仍然放着一个拉力器,每天有空时都会拉一拉。家中专门设置了小健身房,下班回家后,他只要有时间都会在跑步机上快步走然后跑步,再做引体向上、俯卧撑、杠上撑起,每1-2天坚持一小时,有时间周六、日还会抽空去游泳。

钟院士认为,运动就跟吃饭睡觉一样重要。“年轻时进行竞技体育,后来慢慢形成了习惯。至今我的理解力、体力、记忆力跟年轻的时候相差无几。颈椎、腰椎也没有增生等问题,这跟科学运动很有关系。坚持锻炼维持了我的反应力和协调能力。跑步时我有意识仰头,游泳也仰头,以减少颈椎病。”

如何保健养生?

钟院士强调要记住六大基石

市民该如何保健养生?洪昭光医生曾讲过四大基石:心理平衡、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当运动。我在此基础上,增加两个:一是早防早治。比如高血压、心梗、肿瘤,早期发现易于治疗,可以治愈;二是绿色环境,解决灰霾和水污染问题,让百姓呼吸得好,吃得放心。

在六大基石中,最关键的是心理平衡,特别是在都市里,越是节奏快,越紧张,心态就越重要。心理平衡很重要,佛家所言,慈悲为怀、乐于助人、与世无争,佛家的很多理念很好,但他们所说的与世无争我不同意,我就觉得人必须要有追求。有目标的人可以活得更长寿,没有目标的人整天无所事事,反而心血管病和自杀率比有目标的人要高一倍。“我这一辈子始终有一个阶段的追求,但有追求不等于苛刻自己,去追求一些不可能的事情,一个人心态好,有一个理念来支撑,可以活得更健康长寿。”

很多疾病都是能预防的。我之前也提过“5P”医学:预测性、预防性、早干预、个体化和参与性,这五项是能保持人健康长寿的关键。

预测性,是对很多东西预先有个评估,比如父母等家属患有冠心病、肿瘤等,你就需要早点注意饮食问题;

预防性,从很多方面预防,限酒戒烟;

早干预,现代人的疾病80%都是慢性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及肿瘤等,病程经常十年以上。及时体检,发现后早期治疗,是可以好转甚至治愈的;

个体化,要根据个人情况来进行诊断和治疗;

参与性,是群防群治,以社会科普来加强。

焦点对对碰

●为改善医患关系开出“四大处方”

 羊城晚报:如何改善医患关系,请您开方好么?

处方1:政府必须加大医疗投入

尽管现在政府强调加大对医疗的投入,但远远不足。目前政府对医疗卫生的投入约占GDP的5%,在世界上是最少的。与其他国家不同,我国大医院医护人员的收入有80%来自医院本身的收入,医院不得不制定若干硬指标,要求医护人员完成,否则医院不能生存。

医患关系差主要是沟通少,试想,一个医生一个上午要看40-50个病人,怎么可能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呢?建议医护人员的收入应由政府买单。当医生摆脱了完成硬指标的枷锁,可以更好地与患者沟通。 

处方2:强化对二三级基层医院的培训

病人为什么不去二、三级医院?因为好医生太少。现在三甲医院与二、三级医院的差距是极大的,包括技术、行政管理的能力都相差很远。谁来培养?只能靠三甲医院作为一个硬任务来做。能否将所挂钩的二、三级基层医院培养起来,应该是三甲医院投入医改的主要任务,要将其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中。另外,为什么大学毕业生没人肯去二三级医院?除了没有发展空间之外,待遇低、设备差也是主要原因。现在患者看病都涌向大医院,关键是基层医院的问题没解决。并对医生建立常规的考核和淘汰制度。

处方3:要很好地教育病人

由于中国30年的市场化,病人把上医院看病当成是买东西,不理解有时候花了很多钱可能仍然救不回命,商品交换的理念已经根深蒂固。

处方4:媒体报道要客观

我觉得羊城晚报的“寻求感人医患故事”做得很好,其实这些感人故事在医院太多了。媒体报道要客观,不要把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问题转嫁到医生身上。现在一旦出现袭医的事情,一些媒体常常只站在患者的角度来报道,把少数医务人员出现的问题放大,于是便有了“八毛钱”跟“缝肛门”事件等不客观的报道。

●医药公司赞助学术会议,我支持!

羊城晚报:对医药公司赞助学术会议的问题,您的态度是?

钟院士:某些药企曾出了一些问题,比如名义上通过旅行社赞助医生去开会,而把其中有一部分钱作为回扣给医生,希望医生多用他们的药,这个我绝对反对!一些医院因此规定,凡是医药公司赞助的学术会议都是不正常的商业行为,医生一律不得参加,这就有点矫枉过正了。

在国外的医药公司中,这些(赞助学术会议)都是惯例,医药公司有责任反馈社会、支持医学发展。这30年如果没有医药公司的支持,我国医学界无法提高到现在的医疗水平,因为通过他们赞助的学术会议,专家交流多了,看得多,也学得多。“该支持的时候就应该让他们(医药公司)支持,医院一刀切地阻止的做法,我不赞成。”

●建议市民:“一般病不要非名医不看”

对于如何求医看病,钟院士也给市民提出自己的建议——不要病无大小都要找名医、找主任。其实,大多数人的病是不需要找名医的,他们只是心里不踏实、不放心。除非是普通医生不能解决或者是诊治中发现有疑难杂症,这种情况下才需要找名医。很多普通疾病我认为普通医生都能解决。

泽州县| 禄劝| 响水县| 寿阳县| 兴安盟| 桑植县| 潢川县| 乌拉特后旗| 和静县| 北票市|